专题:稳中求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中梳理出10大核心要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
要点
1
GDP增长目标设定符合预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去年经济增长5.2%,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考虑到2021年至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基本要求,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此目标设定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考虑到基数因素影响,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动能要强于去年。
王青认为,这一增速目标与此前国内外机构的判断基本一致,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有望继续恢复,加之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今年经济实际增长水平有望达到5%左右。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要点
2
赤字率拟按3%安排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财政赤字控制在3%,赤字规模增幅不大,符合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既能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又能兼顾财政调控空间避免刺激过度影响市场机制内在调节作用发挥。”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今年的财政实际支出力度将明显增强。”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力度较大,但更加强调优化政策组合和支出效率。
在罗志恒看来,上述举措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要点
3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总量和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两大发力点,盘活存量也有助于提高信贷增量的效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金融“五篇大文章”是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方向,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可能进一步出台,以支持经济发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货币政策强调“有效”,意味着不仅是要“有力”,还要优化政策传导、提升政策绩效、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要着重落地与推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输入金融助力。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缺数据、缺征信、缺担保等‘三缺’现象。”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如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中小微企业“三缺”对融资的影响。
要点
4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能有效应对外来冲击,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同时,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长期资本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对创新驱动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
未来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建设,以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严格但不缺乏弹性的监管措施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能够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保驾护航。下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表示,资本市场要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要重视投资端建设,激发广大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同时,只有从融资端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才能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的、合理的回报,形成投资端和融资端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良性生态,切实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章俊认为,首先,应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既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降低投资风险,又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退市制度,及时清退经营资产质量下滑的上市公司。
其次,应持续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宏观层面灵活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微观层面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回购分红与股东积极增持。
再者,应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防假打假机制。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对欺诈发行、虚假披露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最后,应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减少不同市场风险传递和共振的可能性,同时合理安排新增债券资金,强化预算约束,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要点
5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表述非常重要。其总体目的是为了改善政策效应,使政策的真正目标能较好实现,而不是在实施过程中被一定程度地抵消和掣肘。这有助于在面临比较复杂的发展环境时,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效应、提高力度、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程实认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融入了宏观调控的系统性思维,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基调。在政策目标更趋多样的背景下,多种经济政策的优化搭配和相互协同更显重要。先立后破首先要立于礼,即各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更显礼法秩序,彼此响应、互为支撑。此外,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政策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更需通畅透明、张弛有度,唯有政策信息的传导更加精准、高效,市场才能更快形成理性预期,有力的宏观政策搭配才会更加行之有效。
要点
6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新质”重点体现在创新这个核心要素上,生产力是落实到产业层面的能力,因此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
张立表示,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基础雄厚,具备三大优势条件。一是完整工业体系优势。工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和坚强保障。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优势。近年来,我国产业链骨干企业加快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涌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三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能够有效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需求导向和效率牵引作用,形成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表示,当前产业链供应链是保障工业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必然路径,是保障国家经济韧性和竞争力的底线,要在优化中做实,要在创新中升级产业链供应链。
吴垠表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乎中国产业创新工程和创新赛道的问题。我国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作为创新的领域和赛道,要实现产业体系整体上的换道超车。政府还将明确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政策支持,把产业的布局尽量向前瞻性领域展开,这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动能释放的核心领域。
要点
7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表示,适度加大中央政府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鼓励支持民间投资,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他表示,拓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乃至创造新兴消费需求的公共领域和产业领域的投资空间,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条件,缓解消费瓶颈制约,进一步释放消费增长潜力,进一步提高投资的乘数效应。
徐洪才表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政府投资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投资本身能够带来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民间投资,从而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他表示,中央层面已经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前景广阔,银发经济、消费升级、绿色制造等都将是投资重点。
要点
8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是一项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表示,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结构甚至区域布局结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在不同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会面临不同的任务。“在实现路径上,关键在于建立布局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动态发布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指引,以政府指引、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持续有效推进。”
“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和创造力的经营主体,也是吸纳就业、创新发展以及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看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加强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意识,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给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经营主体平等的地位、权益、资源,让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有获得感、安全感。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表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外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外资在更多领域设立独资企业或进行并购。
程凤朝认为,应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外资企业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营。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测的营商环境,提升我国作为全球投资热土的吸引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点
9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出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等,有助于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此外,还明确要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这些开放举措不仅可以为稳外贸外资作出重要贡献,还将会辐射带动我国开放水平提升。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政策举措很实、很具体,其中一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缩减工作;还有一些是针对这两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出的新调整新安排,比如外资人员来华的便利性问题。这些都反映了政府工作的问题导向和服务意识。
王军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外资已经开始再次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成为中国资产受到全球青睐和加大配置的重要体现。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回升向好的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中国巨大市场的潜力进一步释放,以及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多方面举措不断落地,相信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善,必然会对外资构成强大的吸引力。”他说。
要点
10
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提升处置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重要风险处置是系统工程,关乎全局,涉及多方。”董希淼认为,从金融风险处置看,应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董希淼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支持银行更有意愿、更有能力满足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长短结合”。短期看,要严控新增,化解存量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成本;长期看,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城投公司转型。
“化解存量主要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就是适当进行债务融资,把融资期限拉长,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曾刚表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可以把利率降下来,近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经下调,可以帮助存量债务在重组过程中降低成本,有助于债务风险的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