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王媛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中国“两会时间”如约而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与此同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于金融系统而言,更是重任在肩——扛起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新使命,责无旁贷。
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业需要对内深化供给侧改革,对外积极扩大高水平开放。对此,需要既立足当下,更着眼长远,从打造经济长期内生动力出发,持续注重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加强政策协同性。
特别是要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重要抓手,实现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也需要直面当前市场主体的担忧和顾虑,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持续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此外,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还需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对于如何加快绘就金融宏伟蓝图,今年全国两会现场,多位来自金融、实业、高校等领域的代表委员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给出上面的建议与判断,他们认为,建设金融强国,当如此发力。
加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及协同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对新的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作出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在内的多个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报告从宏观政策和提振内需两方面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来确保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其中,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他还指出,我国降准仍有空间,同时也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指出,“在宏观政策上,更加注重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和集成性,政策效用有望进一步提升。”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特别强调注重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易纲发言亦指出,当前,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并对经济运行的部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不少代表委员都注意到了今年财政政策作出的新动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从出台背景看,这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这体现了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的政策意图。”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稳定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将更好助力统筹发展与安全两者的关系,而且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能更好助力新动能的产生、长期优质资产的形成。
奋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货币政策工作之中。实际上,自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起,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便已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人民银行将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重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潘功胜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指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金融机构如何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表示,各类金融机构要找准自己的主赛道,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不同的金融机构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蓝海’,在‘五篇大文章’的书写中,将呈现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一大焦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加持。科技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科技金融更是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驻地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要更加规范,才能助力新质生产力,不要通过概念炒作来影响股价,希望投资者通过真正的投资行为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合理或更多的回报。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科技金融领域一大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四条建议: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质量和效率;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积极努力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化绿色金融供给是金融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他建议,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框架,利用好金融工具,推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为扶持重点行业实施低碳转型行动筹集资金。
数字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创新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提案主要关注数字金融领域。“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政府、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对此,他在提案中提出四点建议:坚持立法修法先行;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加强数字金融监管;加快建设数字金融人才队伍。
养老金融是我国养老第三支柱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将正式在全国铺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表示,未来应加大政策和金融产品宣传力度,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指导他们便捷、安全地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养老保险长期配置优势,更好满足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明确,建设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意味着彻底告别过去‘政策市’的监管思维,切实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田轩对记者表示,要将政策及监管的重点放在资本市场制度供给端的建设完善,以及资产供给端的质量提升方面。
围绕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以及“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在驻地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提了三方面建议:第一,发挥资本市场优势,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二,合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振投资者信心;第三,支持解决堵点和难点问题,共创资本市场良好生态。
“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注重融资端改革和投资端改革的有机协调。”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对记者表示,在融资端,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动态评估完善基础制度,更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市场发展规律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在投资端,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导向,塑造尊重投资者、服务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市场文化。
同时,吴清也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两强两严”的监管新理念。其中,“强”就是要强本强基;“严”则指严监严管。
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一方面,证监会将认真对标对表,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重点严打。
“不仅要严监管更要严惩处,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不仅要罚还要追查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在受访时表示,资本市场造假往往存在协同造假的特点。如果出现供应商、客户及金融机构故意配合财务造假,需要严打。
实际上,包括资本市场在内,对金融领域的严格监管亦成为大势所趋。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介绍,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去一年,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其中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1.8万人,保持惩治涉众型金融犯罪高压态势。
积极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外资银行、证券公司的准入,再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产品创新,全国金融业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潘功胜谈及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时表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第一是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第二是统筹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是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第四是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
“人民银行还将继续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潘功胜表示。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建框架”走到了“强功能”的新阶段,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应有之义,也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
“上海正朝着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方向迈进。下一步要着力打造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市分行行长金鹏辉表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上海“四大功能”之首,上海最具优势,最有条件配置的金融资源就是人民币金融资产,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特色,也是发展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在国家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背景下,上海金融高水平开放需同步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引领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以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上海作为引领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排头兵,有待持续探索并有序推动与更多国家地区境内外金融资源的互动、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蒋颖说。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水平,要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朱建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需不断补齐现有短板,继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创新性。
多位受访代表委员均认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水平,需要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