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下半年实现病种扩围,让更多的门诊慢性病患者能享受到异地直接结算的便利。”
2023年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出现爆发式增长,为超过1亿人次的患者减轻了医保报销“垫资”、跑腿等方面的负担。
为深入了解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一民生领域重要公共服务改革的成效和进展,今年2月~4月,第一财经刊发了“异地医保大调研”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4月11日举行的2024年上半年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进一步回应社会关切,公布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最新进展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国家医保局医保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隆学文表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一项系统工程,去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
隆学文表示,突破性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突破50万家,达到55.04万家,比2022年底增长了68.37%;二是全年住院跨省直接结算人次突破千万,达到1125.48万人次,比2022年增加557万人次,增长近1倍。目前初步测算,2023年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超过80%,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三是全年门诊跨省直接结算人次突破一个亿,达到1.18亿人次,比2022年增加8542万人次,增长2.63倍。其中,已经开通跨省直接结算的5种门诊慢特病结算331万人次,减少垫付33.52亿元。
“今年春节期间的结算量增长了三倍,说明这一便民服务保障了更多的返乡打工人和异地游客的医保权益,减轻了他们跨省异地就医的垫付负担,解除了他们返乡、旅游的后顾之忧。”隆学文说。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对第一财经表示,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出现井喷,其原因包括疫情抑制的异地就医需求得到释放、医保部门在异地就医直接算方面所做的政策优化和便民措施,门诊共济改革后更多参保人有了门诊待遇、门慢特5病种的落地等。
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隆学文表示,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提质增效。
首先是扩大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联网医院的范围和直接结算病种的范围,将推动门慢特的联网机构从现在的15.8万家到各地有能力开展这种门诊慢特病诊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应上尽上,让异地门诊慢性病患者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结算。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门慢特患者时也了解到,他们对于门慢特异地结算的需求有二:一是希望扩大直接结算的病种范围;二是希望增加门慢特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
隆学文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门诊慢特病的这种跨省直接结算病种的范围,在现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个门诊慢特病的基础上再扩大3~5个病种。
“选择病种初步考虑因素有,一是覆盖人群多,二是开展的统筹地区多,三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四是地区之间病种待遇差异较小,按照这4个标准来选择3~5个病种,争取下半年实现病种扩围,让更多的门诊慢性病患者能享受到异地直接结算的便利。”隆学文说。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将强化就医地的管理,加大就医地医保经办机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的审核,同时还要加强异地就医结算的监测,跟踪了解异地就医结算政策落地的情况,多角度多渠道掌握异地就医结算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以破解异地就医结算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